创造新时代新文化的战略意义、战略基础与战略路径

2023-10-26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沈壮海 马驰骋阅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总结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发出的振奋人心的时代号召,为新征程上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新时代新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责任,驰而不息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以文化自信自强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创造新时代新文化是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

       创造新时代新文化的战略基础,首先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特性。有着强大创造禀赋的中华民族造就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也正是因为有着富蕴创新特性的中华文明,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使我们的民族能够一次次地化解危局困境,开创民族的新路;使我们的文化能够与时代同行、不负时代,开创中华文化的新路。在具有创新性的中华文明浸润下的中华民族,势必能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其次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从对文化创新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的角度看,里程碑意义尤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最后是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文化建设理论成果丰硕,文化建设制度成果显著,文化建设实践成果斐然。

       创造新时代新文化,第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因为党肩负着创造新文化的重大使命,也因党拥有创造新文化的光辉历史,更因为党拥有创造新文化的强大能力。

       第二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人民群众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养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擘画文化发展战略,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制定政策、创造条件。一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二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氛围环境,充分调动多元文化主体的创新热情。三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促进文化与新技术的深入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四要注重发挥人才优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

       第三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与积极实践以及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所具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从思想上讲是人们对某一文化的认同,从实践上讲是人们对某一文化的践行。自信方能有为,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创造,提振自身文化的时代感、竞争力;才能对民族文化的未来怀有信念、抱有追求;才能明确自身的文化担当与使命,走自己的路,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作为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第四要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而闻名于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一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二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

       第五要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要求,二者相互联结、辩证统一。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三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更要有担当,去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我们要自信自强,既不沉醉于中华优胜的旧梦,也不溺于百事不如人的自怨自艾,要贯通古今,兼采中西,立足实践,创新创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文明长河的奔腾向前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新能量。

(原文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07期,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